河北博物院藏:唐宋瓷器珍品赏析
1 min read瓷器是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是汉民族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在英文中瓷器(china)与中国(China)同为一词。瓷器诞生于约公元前16世纪的商代中期,一般称其为“原始瓷”或“原始青瓷”。
唐 邢窑白釉罐 河北博物院藏
我国白釉瓷器萌发于南北朝时期,至隋唐臻于成熟,北方以邢窑为代表,烧成温度达到1200℃,白度达到了70以上,接近现代高级细瓷的标准,为釉下彩和釉上彩瓷器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唐 邢窑白釉注子 河北博物院藏
邢窑白瓷与越窑青瓷著称于世,并驾齐驱,代表了唐代瓷器生产的两大主流,形成了中国陶瓷史上“南青北白”的局面。早期瓷器以青瓷为主,隋唐时代,发展成青瓷、白瓷等以单色釉为主的两大瓷系,并产生刻花、划花、印花、贴花、剔花、透雕镂孔等瓷器花纹装饰技巧
宋 耀州窑印缠枝莲纹碗 河北博物院藏
宋 钧窑天蓝釉唇口盘 河北博物院藏
钧窑瓷器是宋元时期中国北方地区最重要的瓷器产品,其特点是胎体厚重,施釉较厚,多为不透明的乳浊釉。钧瓷创造性地使用铜的氧化物作为着色剂,在还原条件下烧制出窑变铜红釉,并由此繁衍出茄皮紫、海棠红、丁香紫、朱砂红、玫瑰紫等多种窑变色彩,也有单一的月白、天蓝的器物,天蓝加紫红色的釉面更加珍贵。
宋代是我国瓷器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瓷业开始走向繁荣。宋代瓷器在胎质、釉料和制作技术等方面达到完全成熟的程度。宋代瓷器以各种单色彩釉见长,釉面能作冰裂纹,并能烧制窑变色、两面彩、釉里青、釉里红等。在工艺技术上,有了明确的分工。
宋 耀州窑刻花卉纹盘 河北博物院藏
耀州窑为宋代名窑之一,窑址位于今陕西省铜川市黄堡镇,宋时属耀州,故名。耀州窑自唐代开始烧造白釉、黑釉瓷器,北宋开始烧造青瓷,北宋末为其兴盛时期,金、元时期逐渐衰落,停烧于明正德、嘉靖年间。耀州窑以烧青瓷为主,产品以盘、碗最多。装饰纹样采用刻、印、划、模印等多种手法,主要装饰技法有刻花和印花两种,图案自然流畅,刻花刀锋犀利,线条刚劲有力,印花纹饰丰富。
宋 “仁和馆”铭纹四系瓶 河北博物院藏
宋 白釉褐彩钱纹六管瓶 河北博物院藏
多管瓶,多为陪葬冥器。因瓶肩部各面分布着直立的多棱形或圆形管而得名。有五管、六管、十管、十五管等多种制式。管中空,多与瓶不通。流行于宋代,南北瓷窑均有烧制。龙泉窑烧制数量较大,一般为五管。磁州窑制品,瓶体较肥硕,短而浑圆,肩部直立的六管,短而粗。
宋 白釉瓜棱形执壶 河北博物院藏
宋 白釉瓜棱形执壶 河北博物院藏
执壶,又称“注子”、“注壶”,古代一种酒具。其造型来源于青铜器,成型于南北朝时期,唐中晚期大量流行。五代至北宋时期,执壶器身渐高,通体多压4 - 6条瓜棱,流渐趋细长微曲,曲柄高于壶口,平底变为圈足,多有注碗相配。
宋 磁州窑白地黑花“奉敕斩妖魔”文字纹枕 河北博物院藏
宋 磁州窑白釉剔花兔草纹枕 河北博物院藏
平底无釉,枕底竖写两行墨书“政和八年二十三日记之”。政和是宋徽宗的年号,政和八年是公元1118年,说明该瓷枕为北宋末年的磁州窑制品。
宋 磁州窑白釉剔花兔草纹枕 河北博物院藏
该瓷枕制作技法较为复杂,采用划花与剔花相结合的装饰技法,主题纹饰小草和兔子以划花手法表现,背景则以剔花手法处理。先在涂有褐彩的胎体上施一层白色化妆土,之后以尖状工具划刻,再将背景处白色化妆土全部剔除,露出褐地。这种独具匠心的设计理念,如绘画般的剔划工艺,开创了瓷器装饰新的篇章。
宋 磁州窑三彩牡丹纹枕 河北博物院藏
三彩器,俗称“唐三彩”,是一种低温釉器。釉色有绿、蓝、黄、白、褐、赭等多种色彩,凡施两种以上彩釉的称“三彩”。“宋三彩”主要采用刻划方法进行装饰,烧成涩胎后按纹饰需要填入彩色釉,再经二次烧成。釉色除黄、绿、白三种主色外,还有艳红、乌黑、翡翠等。器形以枕为多。
宋 井陉窑刻双鹿纹枕 河北博物院藏
井陉(音同行)窑位于河北省井陉县中北部和井陉矿区,是一处分布面广、烧造时间长、文化内涵丰富的古窑,历经隋、唐、五代、宋、金直至元、明、清共约1300多年的历史时期,在中国北方陶瓷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井陉窑瓷器图案内容丰富,装饰技法多样,釉色以白釉为主,兼烧黑釉、天目釉、黄釉及三彩器;装饰手法以划花、刻花、印花、镂空为主;品种以盘、碗为主,另有瓷枕、罐等20多个品种。
宋代名窑遍布南北,景德镇窑、龙泉窑、越窑、建窑、耀州窑、磁州窑、井陉窑以及被称为“宋代五大名窑”的汝、官、哥、钧、定等,都有其独特的风格。耀州窑(陕西铜川)产品精美,胎骨很薄,釉层匀净;定窑瓷器胎细,质薄有光,瓷色滋润,白釉似粉;磁州窑(河北彭城)以磁石泥为坯,因之瓷器又称为磁器。磁州窑瓷器以白地黑花(白釉褐彩)为主,风格率性、洒脱;井陉窑瓷器丰富多彩,釉色以白釉为主,品种以盘碗为主,装饰手法以划花、刻花、印花、镂空为主;钧窑以烧造彩色瓷器为主,尤以胭脂红著称;龙泉窑瓷器多为粉青或翠青,釉色美丽光亮。
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