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台學生引進德國「剩食」分享2年 搶救2000公斤
1 min read台灣每年浪費的食物,可以堆成60棟101大樓,你知道嗎?這麼龐大的數字,太可怕了!一個來台灣學中文的學生,引進德國剩食分享兩年搶救2000公斤,他是怎麼做到的?
以前的父母對孩子說:「糟踏食物,會被天公打!」「人一生的食物量是有定數的,把食物浪費光了,以後沒得吃會餓死!」隨著時間的推移,來到物質豐富的現代,人們的價值觀念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現在爸媽對寶貝說:「不想吃就別吃,倒掉就好了。」「包裝盒上的日期過了,要丟掉。」於是剩食問題,在已養成的生活習慣中不知不覺就變成積沙成塔了。
亞太資訊平台糧損資料庫(APIP-PHLOWS)2011年公布台灣的廚餘數據,台灣的蔬果、魚、肉等農產品每年總損耗浪費量達到373萬噸,足以堆成60棟101大樓!你能想像這個數據到了2018年的今天,它又是一個如何驚人的數字!
發現台灣剩食問題並付諸行動的是一個外國人,他是來自德國的史蒂芬‧西蒙(Stefan Simon),他申請獎學金到台大來學中文,來台之後,他發現這裡的剩食問題也和德國一樣嚴重。
他本來就是一個環保綠生活的實踐者,史蒂芬在德國時常帶著朋友到超市後面的垃圾桶,去撿拾超市倒掉、賣不完的食物,但那些東西大多包裝完好,只因保鮮期過了就被丟掉了。
史蒂芬說:「第一次陪我去撿剩食的朋友都很驚訝,這麼好的食物竟然被丟掉,而且我們一分錢也不用花就可以把它拿走,很多人就加入了我的行列。」
跟單純的個人行動比起來,史蒂芬後來發現「Foodsharing」的概念更好,就是加入了他們的行列。但什麼是「Foodsharing」呢?
在2012年德國創辦的一個開放線上平台,「Foodsharing」跟很多超市、餐廳、麵包店等通路合作,將賣不完的剩食資訊張貼到平台上;再讓自願參與要搶救剩食的人,在平台上找到自己生活圈附近的剩食訊息,再前往領取,這樣有效的減少食物浪費。而這些領取剩食的人被稱為「惜食者」(foodsaver)。
「如果這個概念在德國可以行得通,在台灣也行吧?」於是史蒂芬把「Foodsharing」的概念帶進台灣。「Foodsharing」自從2012年在柏林推廣以來,至今已經發展成一個國際運動。德國、奧地利、瑞士,包括後來加入的台灣等許多國家都參與在內,合計超過20萬的會員在參與這場運動。
開創「Foodsharing」 萬事起頭難
史蒂芬回首剛開始跨出的第一步,他說奇難無比!他一開始瞄準的是麵包店,因為天天都有新鮮的麵包出爐,賣不完的就得丟掉,但接觸了之後才知道不是他想的那麼容易。
史蒂芬首先寫e-mail給一些麵包店說明他的構想,然而大部分麵包店都沒有回覆。有些店家回覆說很喜歡他的點子,但是他們擔心消費者食用過期麵包會有安全考量的問題而予以婉拒;有時候他直接上門去麵包店問,店員大多會很不好意思地說要問老闆,然後就石沉大海了。
碰了一鼻子灰,史蒂芬並沒有就此放棄,有一天他遇到一位德國來的同鄉,這才露出了一線曙光,經由這位朋友的牽線,找到了第一家有意願合作的麵包店—「歐嬷烏蘇拉」,從此才開始在臉書上公告剩食麵包的訊息,好不容易邁開了第一步。
在2016年4月成立了「享食台灣Foodsharing Taiwan」,史蒂芬說:「我們每一步都得很小心,才能獲得大眾的信賴。」雖然在推動中,種種問題與考驗接踵而來,不過史蒂芬憑著德國人的堅定意志從不輕言放棄,一昩的卯足勁向前走。
推出首台「公共冰箱」 媒體加入關注
除了推動「Foodsharing」之外,史蒂芬在2015年更推出了全台第一台「公共冰箱」。他說:「柏林有三十多個公共冰箱,人們將吃不完的食物放入冰箱中,供需要的人領取。」
不過「公共冰箱」的推動也遇到很多瓶頸,其中涉及到冰箱的電費負擔、冰箱中食物更新、清潔管理的諸多問題。史蒂芬說:「每一個新的嘗試都會遇到全新的問題。」
如今全台各地的很多角落也紛紛出現了「公共冰箱」,新竹市在2017年推動了「愛享冰箱」,招募社區鄰里將多餘食材共享鄉親,包括全聯、楓康超市、烘焙業者長期提供物資;而有的地區則由企業、商店、個人放置「公共冰箱」提供剩食;一股珍惜食物及關懷弱勢的旋風也由此吹起。
2年拯救2000公斤的食物免於浪費
「享食台灣」成立至今已兩年,目前已建立合作關係的有幾家台北的烘培店,在志工的努力下,每日從烘培店拿到剩食麵包約3公斤,統計下來每年讓1000公斤以上的食物免於浪費,2年下來就搶救了2000公斤。
2018年初開始招募第二批「惜食者」,而本地更喜歡「吃貨夥伴」這個稱謂,報名十分踴躍。這些通過審核的「吃貨夥伴」在3月初就已正式投入搶救剩食的行列。
今年在「享食台灣」的「吃貨夥伴」說明會上,相關人員提到在台灣將剩食分享給別人還是一個新概念,所以許多店家持保留態度。
其實史蒂芬在一開始成立「享食台灣」時為了保障店家的權益,他早就把行之有年的德國「Foodsharing」消費者權益文件翻譯成中文,然後請台灣律師朋友根據台灣法規修改內容,現在已成為「享食台灣」合作店家的保障條款。
對店家來講如能克服了這些顧忌後,加入「享食台灣」也是一舉三得的,一來店家讓食物進入廚餘桶前有效再利用,可以省去處理廚餘的麻煩;二來跟上國際關注剩食潮流,提升店家形象;再來呢,無形中也塑造了關懷弱勢的公益形象,而且「吃貨夥伴」可以配合店家方便的時間前往領取。
因此「享食台灣」希望有更多的店家加入合作共同拯救剩食。有意願的店家,可上「享食台灣Foodsharing Taiwan」網站或臉書專頁做進一步的瞭解。
看來史蒂芬「享食台灣」的推動,除了成功的搶救剩食完成使命之外,同時也帶動了一股節約環保及關懷弱勢的風潮。
(大紀元記者嫣華綜合報導)
【大紀元2018年04月13日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