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子二人冒死从国外偷回一物,拯救了上千万中国人

1 min read

中国有句老话,那就是:民以食为天,古时人们对大自然的依赖性很强,都是靠天吃饭。风调雨顺就是丰收年,旱灾涝灾老百姓就要饿肚子,皇帝也没有办法,只有举行祭祀大典祷告上天。而随着一批外国的粮食品种陆续进入中国,这一现象有所好转。

番茄、洋烟、洋火、洋车等等都是从国外引进的,而今天要说的主角也是如此,它就是番薯。

番薯原产南美洲及大、小安的列斯群岛,是一种高产而适应性强的粮食作物,全世界的热带、亚热带地区广泛栽培,如今中国大多数地区也是普遍栽培。

而在这之前,可是要感谢一位伟人,他就是陈振龙。

陈振龙是福建省长乐县青桥村人。二十岁中秀才,之后乡试不第,也刚好赶上万历皇帝开放海禁的机会,就决定弃儒从商,到吕宋岛(今菲律宾)经商。在这里,他接触到了西班牙人种植的“甘薯”,此物耐旱易活,生熟都可食,”六益八利,功同五谷”。

再想到家乡总是缺粮,粮食受天气土地影响太大,就萌生了带回去的念头。但是甘薯被当地统治者视为珍品,严禁外传,违者要受到刑罚,因此,两次都遭到了失败并受到了处罚。

陈振龙没有被困难吓倒,遂学习种植法,出资购买薯种,于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五月,密携薯藤,绞在绳索里,冒着生命危险,闯过途中层层关卡,经过七天七夜风浪的颠簸,终于安全回到福州,即在住宅附近纱帽池边隙地试种,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夏,闽中大旱,五谷歉收,振龙就让儿子陈经纶上书福建巡抚金学曾,建议试种番薯,以解粮荒。得到批准后,振龙父子即给乡亲们传授种植之法,“不及四个月,启土开掘,子母勾连,小者如拳,大者如臂,味同梨枣,食可充饥。”《金薯传习录》

为纪念陈振龙引进薯种和金学曾推广种植的功绩,闽人曾在福清县建立报功祠。清道光十四年(1834年),福州人何则贤还在乌石山建乐”先薯祠”,只是之后祠被废。1957年又建了”先薯亭”保存至今。

來源:網絡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 Newsphere by AF the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