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中有德 變化氣質
1 min read上蒼賦予茶樹淬煉天地之能量,吸收草木之精華與泉石之氣場,透過人的採造、品飲及靜心的過程,人彷彿重返大自然的懷抱。(網絡圖片)
作者:白宜芳
茶 之 起 源
茶之根源為茶種,先天野生乃神傳之物。人類千百年來形成的歷史名茶,最初無一不是承傳繁衍自原生茶種。著名的獅峰龍井、餘杭徑山、武夷巖茶、雲南普洱…等等,都是史前開天闢地、造山運動中,上蒼有意將其山水結構與茶樹品種涵孕其間,等待時機成熟,再點化傳送給人,啟迪人們採造與飲用的方法,經利用推廣而發揚光大。
野生茶是沒有被人類栽培、馴化與大量發現和利用的茶樹之源,現今部份的野茶品系確是中國茶飲的起源,無論茶種之始或是栽培馴化,兩千多年來的歷史名茶,都是從九州各地發現的原生群體種開始,經中國人幾世代的採製、分類和飲用經驗,確定了該茶品,具有養生保健、優質香韻與經濟價值,遂大量繁衍栽培傳播,經歷代僧道文人定調茶器茶法,成就了今日唐宋明清以來的茶道藝術風華。
歷代僧道文人定調茶器茶法,成就了唐宋明清以來的茶道藝術風華。(網絡圖片)
茶之樞紐為人本,華夏五千文明崇為國飲,自上古半神半人社會,相傳神農氏嚐百草,一日遇七十二毒得荼《即茶》而解之,經神農通脈定性以後廣為流傳利用。商周茶葉尚日曬、漢代養生好芼茶,歷代採造、蒸焙、飲用的方法不盡相同,三千年前從養生食物逐漸的演變,一千年來唐宋定調碗鼎、明清專事壺甌,各式純粹的喫茶和飲茶的茶具與方法輩出,明清以降,完整的修身養性品茗藝術工夫茶面世。
古代茶事,天地人三才圓通,今之茶人遵古效賢,在茶史茶經上用功,由採造沏奉到品啜宏揚、詩詞歌賦,文士反覆咀嚼、孜孜不倦。時至末法亂世,物慾橫流、三才顛沛錯亂。有人假茶真賣圖暴利、有人惟香是問走偏峰,從不識真茶能養生通脈、其韻緻含斂幽趣。
具觀察從1980年代開始,各地茶山相繼遇難,除了山坡地濫墾、茶樹慘遭前所未有的農化污染,茶葉在農藥、草劑、荷蒙、化肥的洗禮下,悲夫!日日習慣接受偽香異味,將不可知含毒的雅湯當做甘露寶…此實為茶道末世之浩劫,有的人宣揚勸導–初為人眼中釘、終成中流砥柱,有的人隨波逐流–屈俗不要緊還要強辯,這一切悉在人為。
茶 中 有 德 上 天 賜 禮
茶之具體表現在茶湯,茶葉自古明訓–野者上園者次,茶樹生長宜放任終生野化,以全其天性神旨。茶葉經人工採摘得宜、製造順性,茶席上以真火清泉候湯,沖沏出來的茶自然予人香遠韻真、袪襟滌滯。
由於上蒼賦予茶樹有淬煉天地之能量,吸收草木之精華與泉石之氣場等超能力,透過人的採造、品飲及靜心的過程,人彷彿重返了大自然的懷抱。
品茶者,唯有透過日常不斷飲用天性具全而純淨的茶湯,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年久月深,終能領會茶裡乾坤大,以及草木泉石之精華、日月山川之奧妙。人飲真茶–時時身心宴然、久久自然氣質變化,因而也產生與個人生命相容相攝的深厚茶德。
茶趣 茶境 茶德
豐富、多彩的茶文化,從形質、性情到精神層次,大致可歸納為:
茶趣、茶境、茶德這三方面來探討。茶趣、茶境、茶德的形成是自然而然的、循序漸進的,三者的順序,其實就是習茶者的次第,茶人由初入門、繼而登堂入室所必經之路,對茶人來講更是三位一體。
茶之雅趣能引人入勝,例如:賞心悅目的茶席、雋永古雅的茶器、香甘重滑的茶湯,甚而良辰美景、知音幽會的品敘,悉為茶趣。
但就是有人-喜歡龍井、不愛碧螺春,獨好春茶、不飲冬茶,使用茶器擅用銀壺、不喜鐵壺的情形,都是由人的主觀性情,以及對茶、對品茶、對泡茶的理解程度與經驗習性所致。
茶 人 茶 德 之 形 成
茶趣、茶境、茶德三者到最後、最重要的,應該是茶人所具備的道德修為,也就是茶人之德。『茶德』往往是影響到茶文化的本質與內涵的關鍵所在,也影響到整個東方茶文化的興盛與規模。
茶事能否成為茶人終生的興趣或成就志業,關鍵在於是否在品茗過程中,清晰愉悅的體驗到美好的境界?
本文探討茶人親身經歷的「內外茶境」的關鍵!
高山浮雲海 龍井述江南
一茶一世界、一葉一菩提,每一位深入的品茗者,不難從一片茶葉,品嚐出日月山川蒙太奇。高山浮雲海、龍井述江南,一杯茶,含納大自然日月、山川、草木、嵐露與手澤的精華,飲茶不失為身在俗塵,卻能直接回歸大自然懷抱的好辦法。
如果你沏的是明前龍井,茶湯的味韻和氣場,將帶領你進入秀麗的江南水鄉,細雅靈活的西湖龍井,散發出人文書香與南宋精雅的氣息;如果你品的是端午過後的大禹嶺,那渾厚、細緻的花果、煉乳香息,讓人彷彿登上了中央山脈在觀賞雲海,立在巍峰上,那千萬年簇成的青松巨柏向你微笑招手。
『茶境』是指在飲茶時自然產生的深刻體驗;一甌茶含納多少肉眼所見不到的「自然與人文」的奧妙,茶席間透過茶人的傳遞,茶香流轉與湯韻迭變具是活的,時時刻刻、婉轉變化著,霎那間散到每一位茶友的靈台與胸腹間久久不散,展現出種種茶韻的內、外茶境,有的人喜歡把說成是「茶禪」,但此處稱為「茶境」比較合理恰當。
品茶過程中身心也會產生內境,身體的–四肢百骸、週身穴竅、經絡臟腑、血液肌膚、五官腦腑、松果頂門…等等,受茶湯沁潤洗禮之後的綜合美好感受。譬如:茶人啜茶之後,產生「舌底鳴泉」–茶湯滲入舌根不斷生津的現象。「兩腋生風」–茶氣充沛、茶韻周天循環,身體因而輕盈飄飄然。「高大磅礡」–飲用採自野生高大的茶樹,氣貫頭頂、韻達腳底,胸腹間如排山倒海的暢快。
現 代 品 茗 記 錄
筆者自1992年起,開辦『中國歷史名茶沏賞雅集』以來,就積極作歷史名茶的現代品茗記錄。古調雖自愛,今人多不彈,這用在大眾飲茶的情形也很貼切,通常嗜好飲茶的人,習慣喝自己家鄉的茶,或者以時下流行的茶為主軸,不會主動去瞭解久遠歷史名茶。近二十年來台灣資深茶人或茶藝老師,對中國各地區的名茶產生極大的興趣與收藏、買賣,影響所及-內地、香港、星馬風起雲湧、群起效之,紛紛禮遇聘請茶人,到上述各地授課教學。
譬如:2011年第一次收到武夷醉西施名茶,允為高級班之上課教材,在畢業的最後一堂課讓學員認識,品飲之後個個霎時身心軟綿、慵懶舒泰,在此情境下,確立了醉西施之味韻、氣場與美學品味的記錄,與武夷醉貴妃名茶相較差別甚大。
西施不就是貴妃嗎?古人立意命名既精準且言之有物,在沒得到正確的茶品之前,成百上千五花八門、稀奇古怪的武夷名欉名號,都會讓人感覺到不可思議,在不了了之下,大概會說這些是否都是過去文人的文思夢囈?
其實古人立意和命名很精準且言之有物,貴妃茶飲後的味韻、氣場和美感猶如人面見正宮娘娘,但見貴妃端莊賢淑、不茍言笑,飲過醉貴妃恰似喝了一點酒,面目開始產生微醺,這是因為茶氣聚集在松果體,造成飲者惚兮恍兮的酩酊狀,但娘娘仍舊正心端坐、母儀天下,與醉西施主動開放、拉近人我是非距離的陶醉完全不同。
近二十多年來,筆者在無數場合的品茗經驗中,以自身的條件..
近二十多年來,筆者在無數場合的品茗經驗中,以自身的條件和有限的修為,在不同的時空條件與角色對應下,其中有師長、茶人、學生、業主、朋友…之間,有意無意的完成了許許多多現代品茗記錄,每個名茶鹹以八個字來簡要表述:
品2012年 桂冠大禹嶺春茶:芳香綢滑、心曠神怡。
品2012年 武夷名欉醉西施:情綿意泰、慵懶舒暢。
品1994年 武夷名欉正太陽:氣入膏肓、通身和暖。
品1975年 陳年凍頂茶:舌底鳴泉、氣通腳底。
品2008年 無量山兩千歲野生普洱:高大磅礡、汗流淋漓。
品珍藏百年福元昌元寶普洱:淨穢滌空、毛孔開笑。
中國茶既帶有美好的花果豐味,更是調節人體的「萬病之藥」。
透過茶,有人文思泉湧、妙語如珠,吟詩做對、手舞足蹈,身心的暢通、生活的經驗、旅行的見聞,大大有助於品茶者的內境、外境連通亨達。
我們常說:「茶中有德,能變化氣質。」,我們轉個角度,舉台灣著名的大禹嶺高山茶,來透徹理解,茶葉從先天到後天所具備的品德與氣質。
春 茶 夏 韻 大 禹 嶺
台灣最負盛名的高山茶產區大禹嶺,位於臺灣中央山脈主稜的鞍部,身處合歡山和畢祿山之間,它是中橫公路的最高點,海拔2,565公尺,茶樹零星栽種在海拔2300公尺~2,700公尺之間,四周環繞冷杉、二葉松、玉山箭竹等高山植物。
高山原始林生態的大禹嶺茶,受地層板岩、砂岩地質結構影響,加上終年為高冷氣候所籠罩,因此茶樹生長十分緩慢,通常每年只有一季春茶,或者一年僅有春、冬兩季茶葉。以海拔2,650公尺以上,原始林內栽種的桂冠大禹嶺茶而言,每年第一次初摘的時間,往年都在新曆6月端午節前後,有時氣溫偏低加上節氣延後,遲至6月20日才採製春茶。
一般茶園定期修剪、施肥,經45~50天即可採收,而超高海拔原始林內的大禹嶺茶,卻需100天已上的孕育生長才能熟成,通常6月中旬採過春茶以後,過百日到十月的寒露,由於山上天氣過凍,致使茶樹直接進入冬眠,桂冠級大禹嶺,維持「一年一收」生態茶品質,種植在原始森林裏完全無人照管的野生茶相當接近。
每年冬眠長達八個月的大禹嶺茶樹,在三月春分,茶樹感大地回春之氣而萌芽;四月陽春-幼芽吐納,山中春暖花開,芽筍籠罩在景色清明、萬物潔淨的靈秀山中。五月立夏嫩葉茁長,6月芒種-青葉熟成,此時天地交泰、草木華實。
夏者大也、極也,夏擁天之德,萬物於此皆假大而至極之意。大禹嶺茶,其本質屬春、但個性屬夏,可謂:春茶夏韻,此時,茶樹吸收草木華實之渾韻而真體內充,柔嫩的鮮葉,成就花果並秀而味韻至極之功。
萬 像 莊 嚴 具 笑 意
享譽全球的大禹嶺,能帶給品茗者,一方面享受清茶的芬芳──茶味自然豐富,而茶質又沉鬱、持久,另一方面展現龐然之茶氣,啜飲過後─芳香綢滑,喉韻甘醇、腹韻周天,芳香綢滑、心曠神怡。
茶氣從頭走到腳底,具備週身循環調理之功。大禹嶺『茶趣』立意美感頗高,可謂:在含苞待放中有曠野雄風、於柔綿細雅裏霸氣十足!
茶湯入口如綢似緞,在逐漸化開中,感受甘、甜、苦、辛、鹹五味具足,於靜穆中感天戴德,深覺此茶之妙…妙在萬象莊嚴卻不失一絲笑意!
責任編輯:唐青
【大紀元2015年10月23日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