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成祖朱棣死前留下一道圣旨 让明朝硬气了200年

1 min read
明成祖朱棣

永乐十九年(1421年),北京城正式建成,明成祖朱棣下诏迁都,成为紫禁城里第一个主宰天下的皇帝。

【新唐人北京时间2020年07月23日讯】明成祖朱棣是明朝第三位皇帝,为大明朝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他在位短短22年,国力达到了鼎盛,天下得以大治,声名亦远播海外,60多国向明朝纳贡。朱棣死前留下一道圣旨,足足让明朝硬气了200年。清兵入关后,多尔衮看到这道圣旨也自叹不如,钦佩有加。

迁都北京 天子守边

朱棣登基后不久,决定将北平改为北京,并迁都北京。迁都北京不仅仅是因为北京曾是他做燕王时期的封地,可以远离建文帝的旧势力。更重要的是,他认为北京山川形胜便于就近调动军队,方便指挥,可以防范元代蒙古残余势力,控制东北,并制天下。

同时,朱棣还把长陵建在北京,以示立足北方的决心。天子守边的气势以及皇宫和先帝陵寝都在前线的事实,使朝廷上下在面对危机时更有抵抗的决心。此后二百多年间,“用南京控制南方财赋,用北京控制北方边防”一直是明朝的基本国策。

此外,从风水上看,北京“山环水抱必有气”,是一个理想都城。而且在靖难之役时帮助朱棣的真武大帝,又称玄武大帝为北方神,朱棣迁都北京,可以继续得到助力。

《明成祖实录》载,到永乐18年12月时,北京新都城工程建设完成了紫禁城等主要建筑的营建,“凡庙社、郊祀、坛场、宫殿、门阙,规制悉如南京,而高敞壮丽过之。复于皇城东南建皇太孙宫,东安门外东南建十王邸,通为屋8350楹,自永乐15年6月兴工,至是成。”也就是说,北京城的宫殿、太庙、社稷坛、天坛等,规制和南京的差不多,但是更加高大和壮丽,而事实正是如此。

北京城的双龙布局

现代研究表明,明朝人对北京城的设计建造是双龙布局形状,即一条水龙和一条陆龙横陈北京的中轴位置。水龙以南海为龙头部分,湖心岛是龙眼,中南海和北海构成龙身,什刹海是龙尾,摆向西北方向。

陆龙俯卧在北京的中轴线上,天安门宛若龙吻,金水桥为龙的颔虬,东西长安街仿佛龙的两条长须,从天安门到午门一带是龙鼻骨部,太庙和社稷址如同龙眼,紫禁城恰似龙骨龙身,四座角楼好像是龙的四爪,伸向八个方向,景山、地安门大街和钟鼓楼构成龙尾。正阳门好似一宝珠。通览北京中轴线的古建筑,呈现出巨龙锁珠之势,极富匠心。

永乐十九年(1421年),北京城正式建成,明成祖朱棣下诏迁都,南京城成为留都。朱棣成为紫禁城里第一个主宰天下的皇帝,并在此衍宗社万年之福,华夷绥靖,隆古今全盛之基,打造盛世鸿图。

一道圣旨让大明朝硬气200

朱棣在临终前给大明朝留下了一道圣旨,上写着:“我朝国势之尊,超迈前古,其驭北虏西番南岛西洋诸夷,无汉之和亲,无唐之结盟,无宋之纳岁薄币,亦无兄弟敌国之礼……”

这道圣旨的重点有两个:第一,外敌入侵,大明不和亲,不称臣,不纳贡;第二,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纵观整个大明王朝200多年历史,的的确确做到了这两点,明朝虽然没有汉朝、唐朝那么强盛繁荣,但从没有用公主向异族和亲。明朝经历过多重危机,但从来没向对手低过头。

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从明英宗朱祁镇,到明朝最后一位帝王崇祯帝的几次北京保卫战中,明朝宁死不迁都,崇祯更是以死殉国。从“嘉定三屠”和“扬州十日”更是能看到百姓的风骨。不得不让人佩服,大明王朝的确是购硬气的。

崇祯皇帝死后不久,多尔衮率清军入关,建立清朝。多尔衮非常尊敬汉人文化,对明朝留下的典籍、建筑都保留得很好。清兵进入皇宫,在整理崇祯皇帝遗物时,无意间发现了这道用封漆包裹住的圣旨,于是士兵们把这道神秘圣旨呈给多尔衮。

他打开一看,自叹不如,更钦佩有加,对明朝历代皇帝也多了一层敬意。清朝帝王也留下祖训:“丢尺寸之土,减一分版图,即非我爱新觉罗子孙”。

(责任编辑:文若)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 Newsphere by AF the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