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大封群臣 张良的选择令众人讶异!

1 min read

张良是帮助刘邦建立汉朝的大谋士

张良名列“汉初三杰”之一,人们提起他的时候,脑海中都会浮现其“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形象,的确,他极其聪明,才能在一场攸关生死的抉择中做出最佳选择,让自己在重重杀机中保住性命。

汉高祖刘邦

汉高祖刘邦当了皇帝之后,开始封赏功臣,他特意让张良从齐地选择三万户,结果张良却说只愿受封留县(今江苏省沛县东南)就心满意足,不敢承受三万户。

这是什么原因呢?齐国自古有鱼盐之利,非常富庶,岂是一个贫穷落后的留县所能比拟?张良为何不要这个厚封?是他犯傻吗?

其实,张良如果接受了这厚封,恐怕会有生命危险了。面对刘邦的赏赐,生命要紧还是荣华富贵重要呢?

刘邦当时封赏功臣有两个特点,所封爵位最高只是侯爵,重赏的也都是早期跟随他的老将,其中很多都是沛县人。从这里可以看出当时刘邦脑子里就已经有“非刘氏不得封王”的想法,只是时机尚未成熟,没有完全显露出来。

不是从沛县就开始就跟刘邦打拚的老人,是不会得到刘邦内心深处信任的。这些藏在刘邦内心深处的想法,以张良这样高明的谋略家,可以轻易从一些事情中见出端倪。

刘邦给他三万户,看似是给他最高的封赏,实则是对他不信任的表现。刘邦为何不信任张良?原因很多,尽管张良很早就投靠刘邦,但张良的父亲和祖父都曾是韩国丞相,韩国被秦朝灭亡后,张良为了报仇曾经刺杀过秦始皇,失手以后躲藏起来。

十年后,陈胜、吴广起义,他也组织了一支一百多人的队伍响应,后来因势单力薄,难以立足,遂率众投奔驻扎在留县的景驹(自立为楚假王的农民军领袖),结果半路上遇到刘邦,就依附了他。

后来,项梁、项羽叔侄所率领的队伍发展到六、七万人,并拥立楚怀王的孙子熊心为王,集各路义军首领共商大事。

张良不忘复兴韩国,就对项梁提议:“您现在既然已经立楚王为后人,而韩王诸多公子中的横阳君成最贤,可立为王,藉以多树党羽。”因二人之前有旧谊,所以项梁就一口应承了下来,同时还任命张良为韩国的司徒(相当于丞相)。由此可见,张良起初是韩王的人。

后来刘邦被封为汉王的时候,张良只是送了他一程,并没有跟他一同回去建功立业,而是重新回到了韩王身边。

刘邦当皇帝以后开始诛杀异己,一些手握兵权的臣子也被慢慢架空,尤其是当初项羽阵营中的人,例如临江王共讙、燕王臧荼、颍川侯利几等,其中最明显的当属韩信。

当年韩信从齐国赶来,参与刘邦和项羽的会战,用计谋打败了项羽。不料,项羽刚死,刘邦立刻就将其兵权给夺了回来,还借口他熟悉楚国的情况,将其由齐王改封为楚王,实际上就是要让韩信离开自己的大本营,害怕韩信造反,唯有如此刘邦才能安心。

张良目睹整个过程,对刘邦的心思有深刻的认识。一直到后来韩信被诛杀冤死,张良也没为他说过一句话。毕竟这天下已经是刘家的天下,刘邦以后考虑的都是如何把这天下长久地留在刘家身边,所谓的封赏,不过是一种安抚的手段罢了。

既然刘邦已经让张良挑选封地了,不选也是不行的,那么张良该选择何处呢?齐地三万户是万万不能选的,最佳选择当属“留县”。

留县是刘邦与张良的相遇之地,同时留县的名称又一语双关——留者,留也,意思就是说,是你刘邦要我留下来的,两人自然是心照不宣,从此相安无事。

张良是帮助刘邦建立汉朝的大谋士,建立政权的过程中,张良能够发挥极大作用,但到了和平时期却毫无用武之地,甚至还会成为统治者所忌惮的对象。

张良深知“兔死狗烹”的道理,自选留侯,再也不建言献策,国事由萧何处理,他只能少言避祸,以求保全性命了。

来源:网络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 Newsphere by AF the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