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經千年風雨 樂山大佛流淚為哪般?

1 min read

樂山大佛位於四川省樂山市城東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匯合處,依凌雲山棲霞峰臨江峭壁雕鑿而成,是世界第一大石刻彌勒佛坐像。因其直接在山體上雕刻而成,故有「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的壯觀景象。樂山大佛造型莊嚴,設計巧妙,歷經千年風霜,至今仍安坐在滔滔江水之畔,靜觀人世的滄海桑田。

樂山大佛又名凌雲大佛,為彌勒坐像,始鑿於唐玄宗開元元年(公元713年),歷時九十餘年完工。佛像高七十一米,比山西大同雲崗石窟最高的大佛高出三倍,比炮火毀後的阿富汗巴史安大立佛還要高出十八米,數十里外都可以看到他的身影。1996年,峨眉山與樂山大佛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名錄》。

世世代代,人們千里迢迢來樂山瞻仰膜拜,祈求大佛的護佑。但是,可曾明白先祖們為甚麼要以近百年的浩大工程,創建這天下第一大彌勒佛像的奇蹟?

仰仗無邊佛法 易暴浪為安流

樂山大佛又名凌雲大佛,為彌勒坐像,始鑿於唐玄宗開元元年(公元713年),歷時九十餘年完工。(Photo credit should read LIU JIN/AFP/Getty Images)

凌雲山,舊名青衣山,早在隋唐時代就是佛教勝地。山前就是創建於唐代幾經興廢的著名佛寺凌雲寺,雄殿危樓,氣勢宏偉,真乃凌雲之上,超越塵世,佛之境地。

唐朝初年,凌雲山上有一座凌雲寺,凌雲寺裡有一個老和尚,叫海通。當時凌雲山下,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匯流處,水深流急,波湧浪翻,常常發生舟隨浪去、人跡無還的悲慘災禍。然而此處又是連接蜀、吳、楚三地的唯一水道。

於是海通禪師發宏誓,開鑿佛像,欲仰仗無邊佛法,易暴浪為安流。海通出外化緣二十年,募集造佛經費,籌得一筆錢款,當時有一地方官前來索要,海通怒目呵斥:「目可自剜,佛財難得!」遂「自抉其目,捧盤致之」。傳説中說,那官吏見老和尚真的剜去雙眼,嚇得不停後退。誰知一時忘了身後是懸崖,一下子摔死了。這時,那一對眼睛又飛回老和尚的眼眶裡。那些貪官污吏見了,再也不敢去敲詐老和尚的錢了。

開元六年(公元718年),在海通和尚的主持下,實地勘測,考察了山體岩石的高度、厚度、水流、遠山近水造成的空間環境等,經過設計,選定了造像的位置。開始鑿建大佛的工程,由於工程浩大,已耗資萬金的大佛工程未竟,海通和尚就去世了,建造工程於是停止。

大約十多年後,劍南西川節度使章仇兼瓊自捐俸金二十萬兩,繼續修造大佛。當修到大佛的膝蓋處,章仇兼瓊遷任戶部尚書,到京赴任,修造大佛的工程又被迫停頓。

直到唐德宗貞元四年(公元788年)韋皋任劍南節度使,徵集工匠,繼續開鑿工程。經過十五年千萬個匠師的辛勤勞動,在三代人的努力之下,前後歷經九十餘年,樂山大佛終於徹底完工,並且通體施金,華麗的佛衣和寶相莊嚴的佛體交相輝映。

建築技術充滿巧意與智慧

樂山大佛體態勻稱,神勢肅穆,依山鑿成,臨江危坐。樂山大佛頭與山齊,足踏大江,雙手撫膝。

大佛通高七十一米,頭寬十米,髮髻一千零二十一個,耳長七米,耳朵中間可站兩條大漢,鼻長五點六米,眉長五點六米,眼長三點三米,肩寬二十八米,可做籃球場,手指長八點三米,腳背寬八點五米,可圍坐百人以上,是一尊真正的巨佛像。

大佛頂上的頭髮,共有螺髻一千零二十一個。遠看髮髻與頭部渾然一體,實則以石塊逐個嵌就。

在大佛頭部共十八層螺髻中,第四層、第九層和第十八層各有一條橫向排水溝,分別用錘灰壘砌修飾而成。衣領和衣紋皺折也有設計排水溝,正胸向左側也有水溝與右臂後側水溝相連。兩耳背後靠山崖處,有洞穴左右相通;胸部背側兩端各有一洞,但互未鑿通,孔壁濕潤,底部積水,洞口不斷有水淌出,因而大佛胸部約有二米寬的浸水帶。

這些水溝和洞穴,組成了排水、隔濕和通風系統,防止了大佛的侵蝕性風化,說明古人的建築技術的巧意與智慧。

「佛中有佛」的奇觀

大佛所在的烏尤山和凌雲山體本身就是一尊碩大無比的天然睡佛。遠遠望去,烏尤山如同佛首,眉眼清晰可見;凌雲山為佛身,堪稱天下一絕。但這尊天然睡佛早已存在千百年,只是到1985年5月,一名廣東順德老農於無意中攝得一張照片,約半個月後洗印出來後,才忽然發現「山形如佛身仰臥」。發現過程符合佛家的「機緣」要義。

而舉世聞名的樂山大佛正好端坐在「巨型睡佛」腋部的深坳處,似乎正好應驗唐代雕佛者寓意的「心即是佛」和古代民間「聖人出於腋下」之說,形成了「佛中有佛」的奇觀。

樂山大佛坐立的姿式是雙腳自然下垂,這種平穩、安定的坐式,可以帶給行船的人戰勝激流險灘的信心和決心。

大佛三次閉眼流淚

在1959~1961的三年大饑荒的時候,樂山大佛閉過一次眼。(網絡圖片)

据大陸媒體報道,在1959~1961的三年大饑荒的時候,樂山大佛閉過一次眼。當時,四川餓死的人不計其數。當地人窮,人死了就拿草蓆一捲扔進江中。而大佛坐落在三江下游,地處三江匯口形成回水處,每天都有成群餓死的屍體順江而下漂過大佛。

大佛便在一夜突然閉眼。當地的人們傳說,肯定是大佛不忍看到慘景才閉眼的。經科學人員等調查,都沒有得到答案。之後,因佛像閉眼是不祥,眼睛又重新修鑿。當年的照片還在樂山陳列館保存著。

1963年,大饑荒剛剛結束,對毛的崇拜運動開始。大佛像再一次閉眼默默流淚。1976年7月,唐山7.8級大地震發生後,整個唐山市被夷為平地,導致幾十萬人死亡。地震後四川當地民眾發現樂山大佛面露怒色,再次閉眼流淚。

滄海桑田 大佛巍然屹立

歷史上,也曾有關於佛像流淚和人間大事相關的記載。據《伽藍記》記載,南北朝時期的北魏京城洛陽,有一座平等寺,寺內有一尊高兩丈八尺的大佛像。北魏孝明帝孝昌三年(公元527年)12月中旬,佛像兩眼不斷流淚,不管怎麼擦也擦不完,一直流了三天淚才停止。次年3月,爾朱榮(西元 493~530年)率領軍隊攻進洛陽,殺死王公百官共兩千多人,百姓死傷無計其數。

孝莊帝永安二年(公元529年)3月,這尊佛像又開始流淚,北海王元顥在南梁幫助下自立為帝,帶兵進了洛陽,孝莊帝被迫北撤至山西。時至7月,北海王大敗,他所率的五千名江淮子弟,都成了俘虜,沒有一人得以返回。

永安三年(公元530年),這尊佛像又如以前那樣悲傷落淚。到了12月,爾朱兆又殺入洛陽,將孝莊帝抓到山西晉陽弒殺。這樣致使洛陽宮殿空虛,一百天沒有皇帝主持政事。

中國傳統文化講究天人合一,一千多年前,海通和尚懷著虔誠敬仰之心,八方遊募,始鑿大佛,祈求神靈護佑,萬民安生。取三世彌勒未來佛像,端坐姿,寓意未來光明,四平八穩。前仆後繼歷九十年始成。

古代工匠和藝術家,用簡單的工具造出如此巨大雄偉的雕像,足以體現出古人的才華和氣魄,顯示古人高超的雕刻藝術。一千二百多年來,大佛歷盡風雨戰火,更閱讀盡人間滄桑,在人間慘禍面前,大佛閉眼流淚,是要告訴人們甚麼?

時值今日,當人們再次仰望大佛,依然會感嘆人之渺小,歲月之短暫,從而升起對大佛的敬畏。而巍然屹立的大佛,也在看護著滾滾紅塵中依然心懷善念的芸芸眾生。**

大紀元記者鄭孝祺綜合報導

責任編輯:李曉清

【大紀元2014年12月14日訊】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 Newsphere by AF the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