诛杀安德海后,慈禧为何还要重用丁宝桢?

1 min read
“小安子”大号安德海,清末宦官,聪明伶俐,为人狡诈。

安德海(1844年-1869年),直隶南皮(河北省南皮县 )人。他在八九岁时净身,进宫后在咸丰帝身边为御前太监。由于安德海聪明伶俐,很快就得到了咸丰帝和叶赫那拉杏贞的好感。

咸丰十一年辛酉七月十七日,咸丰皇帝病死在承德行宫。遗命以皇长子载淳继承皇帝位,并派肃顺等八位顾命大臣辅弼幼主,主持政务。可是幼主的生母那拉氏暗中准备和咸丰皇帝的异母弟恭亲王奕欣,发动政变,夺取政权。当时恭亲王奕欣正在北京主持与英法联军求和事宜。慈禧经过一番考虑后,决定让自已的心腹太监安德海暗地里窜回北京,来到恭王府,将夺权阴谋告诉恭亲王奕欣。第二天一早,安德海就匆匆别去,奕欣立即向承德行宫发了要求奔丧的折子。

顾命大臣肃顺接到奕欣要求奔丧的奏折后,立刻找载垣、端华等研究对策。肃顺认为恭亲王奕欣是借奔丧为口实,实际上是来向他们示威、夺权,必须阻止他的行动。最后借口京师重地,留守重臣,一刻也不得离开,拒绝了奕欣要求奔丧的请求。诡计多端的慈禧,见肃顺识破了自己的计谋,立即与皇后商量了一番,最后下了一道密诏,盖了”御赏”和”同道堂”印章,再次派安德海星夜兼程进京,召奕欣速来承德共商除肃顺大计。奕欣接到密诏后,立即动身,打着奔丧的旗号,于八月初一日来到承德行宫。之后又在安德海的精密安排下,与两宫皇太后见面商讨夺权的阴谋,最后成功地发动了”辛酉政变”,夺去了肃顺等八位顾命大臣的权力。

在辛酉政变中,安德海由于充当了两宫皇太后和恭亲王奕欣之间的秘密联系人,立下了汗马功劳,最后被晋升为总管大太监,成了朝中显赫的人物。

生性机灵的小安子最懂得慈禧太后的心,宫中无人可比,凡是慈禧太后喜欢的,他就坚决满足;凡是慈禧太后讨厌的,他就坚决反对。慈禧太后一生喜好戏,小安子特地在她待的时间最多的西苑建造了一座精巧绝伦的大戏楼以供慈禧看戏。还专门召集了一班一流梨园子弟,排演戏剧,尤其在慈禧特别喜好的淫戏方面大下功夫,供慈禧太后享乐。太后很宠爱小安子,史载:“太后宠安德海,语无不纳。”其后,小安子遂恃功自大,纳贿招权,肆无忌惮,随心所欲干预朝政,连皇室亲王、朝廷重臣见了他也要让三分。

同治八年(1869),久在宫闱的安德海想出宫游玩并借机敛财,遂借口预备同治帝大婚典礼,再三请求慈禧太后派他到江南置办龙袍、预备宫中婚礼所用之物,获得慈禧太后许可。有了太后的支持,安德海置清朝不许太监擅出宫禁的祖制于不顾,带领着一班随从,前呼后拥地出京了。

有鉴于明朝太监专权祸国的历史教训,清朝对内廷太监的管理一直异常严格,坚决防止太监干预朝政。《钦定宫中现行则例》还规定:太监级不过四品,非奉差遣,不许擅自出皇城,违者杀无赦。安德海当时只是六品蓝翎太监,仗着慈禧太后的宠爱,在未知会任何官方衙门的情况下,便违反祖制、擅出宫禁,最终为他招来了杀身之祸。

在途经山东德州境内时,山东巡抚丁宝桢不看慈禧的“佛面”,诛杀了太监安德海。 这件敢在太岁头上动土的惊人之举,一时震惊满清朝野,曾国藩赞叹丁宝桢为”豪杰士”。

权阉安德海伏法,人人都以为丁宝桢离倒霉不远了,但事实上,丁宝桢并未因此未受到任何处置,反而屡屡升迁,官运亨通。坐满十年山东巡抚后,他被授予四川总督,这可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肥缺。

丁宝桢因祸得福,也许是沾光在他为官清廉,走得端行得正,深得民意,为此邪不侵正,无形中成为自己的“护身符”。有见风使舵的官员以为他会因此失势,趁机落井下石,在慈禧面前告刁状,以此讨好。慈禧非但没有就坡下驴,以怨报怨,还对丁宝桢恩宠有加,丁宝桢死后,还追封他太子太保,谥号“文诚”,并在山东、四川等地为他修建了忠良祠。

之所以这样做,或许慈禧有着更深层考虑:丁宝桢作为一方封疆、晚清名臣,平叛积极,戡乱有功,在官场中影响力强大。慈禧并不糊涂,也有政治远见,安德海是什么样的人,她心知肚明,虽然自己权势熏天,找个理由给丁宝桢安个罪名是小事一桩,但民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丁宝桢动静搞得那么大,如果给他“穿小鞋”,只有傻瓜才看不出那是挟私报复。慈禧深知,国家多事之秋,正值用人之际,断不能因小失大。

来源:网络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 Newsphere by AF the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