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明歷史上不存在封建奴隸社會

中華大地自古稱作神州,因上古神傳文化的貫穿。然中華上古文明得以倖存並延續,得益於大部分土地因海拔高而不被遠古大洪水淹沒。而世界上大部分的土地皆低於大洪水近2000米高的水位,因而大部分人類社會被毀,僅有少數人存活下來過著原始生活,整個文明重啟。至此,中華文明以世界少有的文明古國之一傲立於世界文明。

中国古今真正的历史学家發現,中国历史上根本不存在奴隶社会。无神论的达尔文拜猿猴为祖产生子虚乌有的进化论假說並未得到證實,現今已被越來越多的學者證實為完全不成立的假說。因此以进化论假说编造的社会发展进程也被質疑。然而这套假说過去被搞政治的人為了權力引进到中国,中国古代就被他们用无神论和物质主义的谎言编造成封建奴隶社会了!

后来這些搞政治的人,为了推销自己的主义而随意妖魔化和戏说中国历史文化来标榜自己的先进!恶意丑化华夏民族傳統文明写成教科书,形成以唯物无神论和进化论谎言一统的文化界和教育界,产生公然以假说和谎言替代中国文化文明历史的中国近代教育史!文革以后,最终形成擯棄中華傳統德行文化礼仪文明的中国社会,这是多大的是丑闻啊?

中国古代不存在奴隶社会,也不存在西方人强加的所谓的封建社会内涵。上古时代,最早有上万的诸侯国。夏禹会盟诸侯于会稽山到来的诸侯就有万余,类似家族式的松散的社会结构,以大家公认的道德最高尚的人为天下“共主”以解决纠纷而安定天下,权力完全是松散的。商朝就出现九宮田(井田制),耕者有其田的二元结构社会,及井田制本身就否认了西方唯物者强加于中国历史的奴隶社会假说。一步步演化,形成秦朝以后成熟的二元结构社会。

中国古代的二元结构社会,指政府设到县一级,只有一个县长为正式官员,外加一个典史。县以下的广大乡村是族长和乡绅自治!整个国家,官不扰民无为而治的各安其道。中国古代的王者治国,兵争天下是表象,各个家族及各行各业都是自治,包括各民族一直到中华民国都是自治!中国古代二元结构社会,那是比现代社会更自由的真正的民享、民治的礼法同治社会。礼法同治,指周朝以后直到民国结合礼乐文明的礼制和法制同治,周朝以前是礼乐文明,这些都是正统的文化和历史常识问题。

關於古代井田製的描訴,杜佑《通典》卷三云:“昔黄帝始经土设井,以塞争端;立步制亩,以防不足。使八家为井,井开四道,而分八宅,凿井于中。……夫始分之于井则地著,计之于州则数详。迄乎夏殷,不易其制。”《韩诗外传》载:“古者八家而井田,方里为一井,广三百步,长三百步为一里,其田九百亩。广一步、长百步为一亩;广百步、长百步为百亩。八家为邻,家得百亩,余夫各得二十五亩,家为公田十亩,余二十亩共为庐舍,各得二亩半。八家相保,出入更守,疾病相忧,患难相救,有无相贷,饮食相召,嫁娶相谋,渔猎分得,仁恩施行,是以其民和亲而相好。” 完全體現出自給自主,自由自在,人與自然和諧共處同時相守相助的這麼一個美好的社會狀態。

中国古代有因战争产生的非常少量的奴隶和没收犯罪分子家产而产生的极其少量的官奴,但是不是奴隶社会!

西方唯物者强加的封建社会也不存在于中国历史!什么叫封建?封土建国,这是秦朝以前万邦共主,分封土地而建国的小国寡人的社会状态,然井田製確立了耕者有其田,非唯物者所言的絕對的醜陋壓迫狀態。秦朝君主集权以后封土建国就结束。公元前361年,商鞅秦国实施改革,主要内容有:“废井田”、“开阡陌”、“民得买卖”、承认土地私有。而馬克思主義史學家的“封建社會”是指地主或領主占有土地並剝削農民或農奴的社會形態。即便是秦朝以前的封土建國時期,也是耕者有其私田的二元結構社會。人民日出而作、日落而归的凿井耕食,是自給自主,自由自在的更美好的社会,完全不是馬克思主義者醜化成的剝削農奴的所謂封建社會。人类的社会制度与当代人的精神状态有直接关系,一种制度以适应世道人心!否则,天下大乱不治。正是人类精神状态的变化而文化相适应,加上朝代更替和社会管理制度的革新,才形成中国五千年的历史和文化的代代延續。

从精神和思想而言,古代人崇尚的精神和心灵自由自在而无拘无束的精神才是真正人类健康的生活方式,真正的精神和思想被人用权力和物欲控制的奴隶是出现在近代,以物质决定精神学说建立的社会制度,才是真正的奴隶制度!反觀當今的共產主義社會,當權者奪權後的第一件事就是土改,打著共產名義沒收所有的土地和資產,以國有的名義收為當權者己有。讓老百姓失去所有,只好依賴這個政權存活,再加上思想上同時受控,說白了是高度集權獨裁體制,卻美其名曰共產主義。

说起来真可悲啊!近代唯物教育产生的精神被物质完全奴隶化的人,那些整天围绕权争和足欲而活着的自以为先进份子的唯物者,有几个能真正认识到古代中国社会的自由自在和自己被人用无神进化论及物质主义奴役的真相?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 Newsphere by AF the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