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清末女首富,18岁成寡妇,连慈禧都找她借钱×

1 min read

最近,一部叫做《那年花开月正圆(电视剧)》的电视剧正热播,孙俪扮演的清末女首富周莹进入大家视野。
大家可能会说,那时候女人不就只是生孩子、伺候老公吗,还能做生意,甚至当首富?电视剧就是会编!

历史上真实的周莹

1869年,周莹出生于陕西三原县,父亲周海潮是当时有名的富商,周莹出生后不久,父亲就给她定下了“娃娃亲”,对象是泾阳县吴家之子吴聘。

说起这个吴家,在当时也是非常了不起。吴聘的父亲吴蔚文在朝廷任职,也是著名的盐商,承办江苏、安徽、江西的盐业,是与胡雪岩同一时代的红顶商人。

可以说,周、吴两家可谓门当户对,私交也一直不错,结为姻亲可谓理所当然。

然而,吴家一直向周家隐瞒了一件事情:吴聘从小就身患肺结核,这在当时可是不治之症。

本来周、吴两家商定,等到周莹18岁时两家就成亲,可等到周莹17岁,吴家就主动提出要成亲,理由是“孩子都大了,不用再等了”。

但实情却是,吴家少爷吴聘已经病入膏肓,吴家想通过成亲“红鸾照命”来冲散“白虎凶星”,使吴聘的病情好转。

周莹哪知道这些,嫁入了吴家之后才发现,家人口中说的“门当户对的富商之子”,竟然是一个病秧子。

甚至有一个说法是,吴聘当时已经病得卧床不起了,吴家便荒唐地找了只公鸡,披红挂彩地和周莹拜了堂。

但吴聘虽然病重,为人却正气凛然,虽然奉父母之命成婚,却不愿意耽误周莹:
“我活在世上 18 年,喝了 15 年苦汤。我自知命在踏薄冰踩浮萍,若小姐不愿与吴聘结为秦晋,我愿打开后花园门送小姐回孟店村逃婚。”

周莹虽然又惊又怒,但是作为大家闺秀,她还是很快冷静下来:
“我今日既和相公拜了天地入了洞房,我周莹就是你吴聘的结发妻。今日大喜,望相公能以万利之语戒心猿意马,与我周莹同挽命运之车……”

两人就此幸福地生活在一起,但好景不长,仅仅过了一年时间,公公就因意外遇难,丈夫遭受打击病逝。没了主心骨,吴家也逐渐家道中落。

因为吴家并无男丁子嗣,年仅18岁的周莹,只能接过公公和丈夫留下的账本、钥匙,成为吴家的唯一继承人。

当时正是清朝末年,太平天国运动、英法联军侵华…这样动荡的年代,做生意已经很不易,更别说一个女人抛头露面在商界打拼,这需要非常大的勇气。

但是,周莹却毅然决然地担起了这份责任,凭借着自己过人的商业天赋,进行了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她当时所做的不少商业措施,对于现在的我们依然有很大启发。

当时,年仅18岁的周莹恐怕没心情为亲人的离去而伤心,接手吴氏的生意后,她就开始在全国巡视自己的商业版图。

走了近半年时间,她才发现,当时吴家的产业面临着几大难题,如果不解决好,别说重新崛起,连活下去都是问题。

1、不少分号的主管都想趁着老东家去世,把商号据为己有;

2、不少伙计听说新东家是个18岁的寡妇,都不太相信她的能力,人心思动;

3、时局动荡,怎么才能把吴家产业做大做强?

商业世界向来残酷,再怎么柔弱的女子,都不会有人让着你。周莹别无他法,只能用自己全部的智慧和毅力去解决这些棘手的问题。

第一步:雷厉风行,清除叛徒
当时,支撑吴氏商业半壁江山的成都山货药材店“川花总号”主管和扬州“裕隆全”盐务总号主管,都想趁着老东家去世,将商号据为己有。

周莹得知此事,对此暗中调查,掌握了大量证据,随后先发制人,把这些证据公布,勒令这两个主管立刻告老还乡。

特别是和成都“川花总号”总管厉宏图的斗争中,周莹淋漓尽致地展现了自己的手段:

1、面对指责,厉宏图声称“吴蔚文去世前就把川花总号送给他了”,周莹有理有据地一一辩驳,还把证据一一列出,在当地显著位置张贴,让厉宏图失去舆论支持;

2、事先打点好四川成都府各有关官吏衙门,在道德和法律上都有后盾;

3、提拔诚实守信的伙计到商号管理层,让厉宏图孤立无援。
就这样,两位有异心的总管只能告老还乡,其他总管即便有异心,都被这小姑娘的手段震慑到,只能踏踏实实为她效力。

自此之后,在周莹身边,围绕着几十个能人谋士,周莹对他们恩威并施,处处依仗。
其中,尤以扬州总管罗天增与杨茂亭、王子绪、王幼农等人著称,他们个个多谋善断,经营有方,这也为后来的辉煌打下了基础。

第二步:稳定军心,优待员工
如今,不少公司都重视员工关系,而100多年前的周莹,却早已认识到这一点。

当时,扬州“裕隆全”的掌柜被撤换,为了稳定人心,周莹实行“阳俸阴俸”,把每个伙计的薪酬提高两成,增加年终奖。

这样一来,员工的工资比扬州商界最高工资都要高三成,再加上分红,在江南一带薪酬都算一等一的。

不仅如此,周莹还把员工的收入和店铺利益相挂钩,类似于现在的股权激励制度,店铺越赚钱,员工收入越高。

这样一来,员工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店铺的生意也蒸蒸日上,对周莹的怀疑之情也一扫而空,全心全意支持这个新东家。

第三步:凭努力和智慧做好生意!

如果说前两个问题,周莹还能通过自己高超的手段和圆滑的技巧去解决,那么第三个问题,就是实打实的做生意的本事。

做生意,行就是行,不行就是不行,完全没办法作假。

1、聚焦商业,还土地给农民

当时的观念还是土地为先,不少富商有了钱就买土地收租,做个大地主,这和现在不少人投资房地产何其相似。
但周莹却看到了,靠收租过日子只能养家糊口,要想赚大钱,还是得靠做生意,这样的意识现在看来非常超越和超前。

因此,她只留下少量能保证口粮需求的田地,把自己大部分管理的田地都交给了原佃户管理,佃户自负盈亏,她只象征性地收取少量租金。
从此,她赢得了乡亲们的拥戴,而且自己也可以集中精神去经商。

2、质量为先,口碑第一

当时社会动荡,商业萧条,周莹却坚守了秦商“货真价实,童叟无欺”的优良传统,令家族生意再次兴隆。
卖粮食,她要亲自检查质量,动手拣杂挑沙过土;卖布,她亲自复尺,决不少客人一寸;卖茶叶亲自品尝新陈;千里贩粟却不加价。
凭着过硬的质量和口碑,吴家的产业也因此越做越大。

3、以丰补歉,掌握渠道
让周莹真正成为首富的,还是她对市场规律的把握。

当时吴家的产业里,棉花是主业,但棉花的产量靠天吃饭,常是“三丰一歉双平年”,丰收了价格就低;歉收了价格就高,棉花行和棉农的关系非常紧张。

一年秋天,棉花丰收,有棉花行想趁机杀价,引起了棉农的不满,有些干脆不卖了。 
有鉴于此,周莹提出“以丰补歉”,在棉价低时以高于市场价收购,棉农则在棉花稀缺、棉价高时以优惠的价格和稳定的货源回报给她。
 
就这样,周莹就垄断了整个棉花行业,不少西安棉花业以前的老大,为了能向客户供货,只能从周莹手中高价买走棉花。第二年棉花歉收,又是只有周莹手中有货。

仅仅用了7年时间,吴家产业就从每年进出3000来担棉花,一下子变成每年进出11万担,成为了关中地区的棉花买卖大户。

就这样,吴家的商业版图在周莹的运营下不断扩展,周莹也成为清末难得一见的女首富,还被不少人奉为“女商圣”。

到1910年周莹去世时,留下白银不计其数,产业经营范围之广也无人能及。
鼎盛时,吴家商业帝国的版图遍布全国,在全国拥有108家分号,民间甚至有一句话:“吴家伙计走州过县,不吃别家饭,不住别家店。” 
 

慈禧太后直接让周莹当了她的干女儿

除了商业上的成就,周莹最让人津津乐道的,就是她和慈禧太后之间的关系。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慈禧匆忙中跑到西安避难,周莹便向慈禧提供了10万两白银。

之后,慈禧还认了周莹做干女儿,封她为“护国夫人”。并亲书“护国夫人”金匾给她,但这并不是因为周莹捐了钱,而是她们二人都一样,都是丈夫早逝,自己一个寡妇在男人堆里闯出一片天地,因此一见如故。

之后,《辛丑条约》签订,周莹又向清政府进贡白银30万两,同赴国难。

要知道,清末百业凋敝,银两缺乏,前后这40万两银子,可以买得8万亩良田,几乎等同于现在北京东城区和西城区加起来的面积。

其实当时向政府交银子,家人都有不同的意见,但周莹的想法却很朴素:
“这个朝廷不在了,国家不在了,家也就不在了。”

此外,周莹还建文庙,办义学,开仓放粮,施粥赈灾,捐银打井,引水修渠,善举不断,被百姓称为“活菩萨”。

可以说,周莹心中不只有赚钱,她对国家和社会,更是留有一份属于自己的责任

1910年,周莹因病去世。从18岁到42岁,短短24年里,她成功扭转了正在衰败的吴氏商业的颓势,不仅把它做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更为自己赢得了举世无双的名声,被后人称为“女商圣”。

可是,当时吴氏陵园占地50亩,石马、石碑、石坊尽显庄严和气势,却因为周莹是个没有子嗣的寡妇,不准葬入陵园。

据说,她最后被葬在吴家祖坟200米处东北方向的地下,但现在她的坟墓已经不见踪迹。

来源:网络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 Newsphere by AF the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