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滩名媛狠心将5子女送出国 避免了一场家族覆灭
1 min read裘丽琳出生于上海大名鼎鼎的巨贾之家,父亲裘仰山同时拥有谦和茶庄与致和钱庄两家产业,从小锦衣玉食,享尽荣华富贵。
美丽大方的裘丽琳,有四分之一的苏格兰血统,她穿着时髦,烫着最流行的发型,跟随自己的哥哥出入各种名流场所,吸引着富家子弟如狂蜂浪蝶一般的疯狂追求。
“我对妈妈记忆最深的就是她的美。我懂事起,每当妈妈牵着我的手,走在路上的时候,还是会经常吸引不少行人的目光。”女儿周采芹回忆。
不仅如此,裘丽琳在上海一家教会学校读书,学校的课程以英文为主,中文和法文则是第二和第三语言。
周采芹说,爸爸与妈妈的恋情,当年曾轰动一时,后来还有人以此为蓝本拍了电视剧。
就是这样一位知书达礼的“上海滩首席名媛”,在一次看戏过程中,对正在舞台上唱戏的周信芳一见倾心。
一个是上海滩名媛,一个却是“地位低下”的戏子,两人的恋情立即遭到了裘家的反对,裘家把这个最宠爱的小女儿软禁在家。
一天夜里她穿着睡衣、穿着拖鞋就溜出了家门和周信芳私奔,途中还带上了两名丫鬟。这两位上海滩备受瞩目的人物一路逃到苏州,一时轰动全上海。
两人共同生活45年,在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裘丽琳不仅是周信芳的一生挚爱,更是他的贤内助和经纪人。
在裘丽琳的精心理财下,不仅帮周信芳还清了外债,还购置了长乐路上的花园洋房,送子女进最好的学校接受教育。
未雨绸缪,陆续送子女出国
出生在富贵人家的裘丽琳经逢乱世战祸,这位聪慧通透的女子对时局异常敏感,浩劫前一波一波的政治运动,让她隐隐有种不祥的预感。
1947年,裘丽琳的娘家人裘氏家族准备离开上海移居香港,家人便邀她一同离开。但无论什么艰难凶险,裘丽琳都坚定地陪在丈夫身边。
在小儿子周英华的记忆里,“母亲对我很宠溺,我是那种娇生惯养的孩子”,在乱世之中,裘丽琳担心自己无法保护六个孩子的安危,她舍不得让心爱的儿女们冒险。
于是,裘丽琳开始绸缪一切。
丈夫周信芳常说,裘丽琳“就像个老猫一样,把小猫一个个地含着出去”,从上世纪四十年代末期开始,周家的孩子陆陆续续被裘丽琳送去国外念书。
大女儿采藻是家里第一个走的孩子,1947年裘丽琳将她送到美国读书,这位大姐随后一直定居在美国东部的马里兰州。
这位长姐比起名扬海外的弟弟妹妹们,可谓低调至极,似乎只能在弟弟妹妹的自传回忆录里窥见一点她的事迹,连公开的照片都少之又少。
1953年,裘丽琳将年仅16岁的周采芹和13岁的周英华送去英国读书,他们甚至来不及带上一点家中信物,就匆匆上路。
1959年,裘丽琳将女儿周采茨送上了去香港的火车。
为纾解思念儿女之苦,她频繁往返上海、香港之间,甚至远赴英伦去看望他们,并时常写信关心子女的学习生活状况,教他们做人的道理。
美国、英国、香港……到上世纪50年代末,几个子女慢慢走光了。
多年后,那个在出行前一周才知道离开消息的周采茨(上海国际元媛舞会创始人,香港、上海艺术圈风生水起的人物),回忆起家中兄妹六人的境遇,说道:这么多年过去了,我总想起妈妈当时最爱念叨的一句话:“迟早有个大的搁头。”这是上海话,也就是迟早有个过不了的坎的意思。妈妈总觉得会一个大风波来,把我们全淹掉。我后来想,妈妈真的很怪,她怎么就有那么敏感的直觉呢?
浩劫当前:周信芳首当其冲
裘丽琳的直觉是对的,很快那场十年浩劫就来了。
在这个多灾多难的年代,裘丽琳和周信芳这对引人注目的夫妻在上海太过耀眼,命运也被迫与整个时代绑在一起,难以分割。
当时,周信芳作为文艺界的领军人物,被扣上了“反党反社会”的“莫须有”罪名,他创作的新编历史剧、曾饱受赞誉的《海瑞上疏》也成了扣在他头上的帽子。
在这期间,对政治风暴毫无预感的周采茨曾从香港回过一次家,那是1966年一天,身在香港的周采茨心血来潮地想要回来看看7年未见的父亲。
但当她踏入家门,迎接她的却是沉默的父亲、古怪的母亲,以及难以捉摸的诡异紧张气氛,最后她“像一只惊恐不安的小鸟,在大暴雨来临之前慌忙飞走。”
虽然不明白家中的变故,但周采茨清楚地记得,母亲在自己临行前叮嘱:“以后但凡收到我给你写的信,无论我写了什么,都不要去做。”
自周采茨走后,一家之长的周信芳很快被隔离、抄家、遭受批斗,还被押上高架轨线修理车,胸前挂着牌子游街示众。
当红卫兵押着裘丽琳游街时,有好心人劝裘丽琳避一避,裘丽琳说:“我不能避,避开了,他们会用这种方法对付周先生的。”
很快,斗争升级了。
1968年3月,周信芳被抓了起来,就在他被抓起来后第三天,裘丽琳被毒打得肾脏破裂,痛苦万分,并被发现独自躺在周信芳的书房中,唯一在家的大儿媳忙将她送至医院,却不被允许救治,裘丽琳只能被放在走廊里。
弥留之际,裘丽琳对儿媳说:“别哭了,以后,你们的爸爸……”托儿女照顾丈夫的话还未说完,就此离开了人世。
在共产党的暴政下,裘丽琳的生命短暂地绽放,又哀伤地落幕,但因为她早年的明智之举,周家那些漂泊在海外的儿女们,他们传奇的故事才刚刚开始……
离开中国后,当年裘丽琳飘散各地的六个子女,渐渐在世界各地发展,他们骨子里的艺术家气质和成功的事业,在西方上流社交圈里,成为了一抹耀眼的东方色彩:
周少麟,京剧大师,麟派京剧传人;
周采茨,香港娱乐圈大名鼎鼎的“茨姑”,一手捧红了张国荣与张学友;
周采蕴,解放初期圣约翰大学的校花,作家,旧金山有名的美女商人;
周采芹,英国皇家喜剧学院首位华裔女院士,英国知名女星,首位007邦女郎;
周英华,华裔餐饮业钜子,有“华裔厨神”之谓,顶级收藏家;在这些人中,当年被送到英国的采芹和英华两兄妹最为有名。
三姐周采芹是英国皇家戏剧学院第一位中国毕业生,凭借舞台剧《苏丝黄的世界》在英国戏剧界声名鹊起。
也因为“苏丝黄”这个角色,来自中国的旗袍成为当时伦敦最时髦的衣服;伦敦街头的女孩子争相把头发拉直染黑,将眉眼画成东方式的杏仁眼。
伦敦西区威尔士剧院的灯箱广告上,周采芹的名字挂了整整3年,就连动物园里新出生的小豹子,都用她的名字来命名。
而后,这名中国女子又从伦敦闯到了好莱坞,出演“007”系列电影,成为首位华裔邦女郎,比1997年出演《明日帝国》的杨紫琼,早了整整30年。
采芹继承了父亲的表演天赋和母亲的优雅气质,从伦敦西区到纽约百老汇,她所取得的辉煌成功,让周采芹红遍了整个西方世界。
周英华,画廊里的中国食神
而当年那个敏感纤细的弟弟周英华,则用艺术家的眼光和想象建构了他的餐饮王国。
从伦敦、纽约、洛杉矶,周英华在每一家城市开设的Mr.Chow餐馆都会成为当地上流社会的符号,并被视为“时尚到极致的帝国”。
不止约翰・列侬、麦当娜、帕利斯・希尔顿等好莱坞名人流连忘返,就连美国前总统克林顿乃至印度名人甘地都是它的常客。
纽约大咖们在MR.CHOW餐厅合影,画面中包括迈克尔・黑泽尔、阿尔曼、朱利安・施纳贝尔、大卫・霍克尼、安迪・沃霍尔、约翰・张伯伦、肖恩・豪斯曼等。
凭借着聪明的经营和庞大的名人效应,餐厅开业近五十年,周英华成了名副其实的餐饮业大亨。有人说,周英华实现了一个男人99的梦想,这位艺术狂徒身兼美食家、艺术家、收藏家等多重身份,同时游走于艺术与美食之间。
在现如今的华人世界,周氏家族依旧可以说是最为星光熠熠的一支……
在上海滩,关于各式美人的传奇故事并不少见,但裘丽琳却可以说是最特别的一位,她让妻子和母亲这个身份,不再被动地成为家族的附属,甚至以她所做的睿智决定,改变了一个家族的命运。
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