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歸心靈的道德——百善孝為先
1 min read這世上最深厚的恩情,莫過於父母對孩子的生育和撫養之恩。從咿呀學語到蹣跚學步,從讀書識字到成家立業,在孩子一生的成長過程中,都凝聚著父母無盡的心血。面對父母這份難償的養育之恩,一個亙古不變的話題——孝道,也在古往今來的歷史變遷中不斷展开,使人類從未停止探討與思索……
歷史淵源:傳統文化的孝道觀
中國文化之中,「孝」的觀念源遠流長。據考證,甲骨文中就已經出現了「孝」字。《詩經》則有「哀哀父母,生我勞瘁」的詠歎。早在周代,孝道便被視為人的基本品德,「三德」(至德、敏德、孝德)和「三行」(學孝行,以親父母;學友行,以尊賢良;學順行,以事師長)成為社會道德教化的核心內容。
在中國歷史上,對中華文化影響較大的儒釋道三家,它們皆將孝放在了一個非常重要的位置。其中,最重視孝道的莫過於儒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孔子把「孝」作為道德的根本,強調「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孝經》也說:「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人之行也。」佛教同樣也十分重孝道。《佛說父母恩重難報經》中詳述了母親生育的艱辛。同時,報父母恩也成為與三寶、國土、眾生恩並列的四重恩之一。道家學派的創始人老子,則視孝慈之心為人的自然性情,甚至認為其不需教導即有;另一位道教的理論家葛洪在《抱樸子》裡強調修仙離不開孝,假如沒有良好的道德,就難以修成仙道。在儒釋道崇孝的影響下,孝親敬老被古代社會視為崇高的美德,以致出現「以孝治天下」的政治觀。
不僅如此,在中國歷朝歷代,「孝」還常常被作為衡量人才的標准之一。相傳遠古時代的舜,就是以孝而贏得了堯帝的賞識。舜的父親及繼母、異母弟,多次想害死他。然而舜毫不嫉恨,仍對父親恭順,對弟弟慈愛,他的孝行感天動地。帝堯聽說後,經過多年觀察和考驗,最終選定舜做他的王位繼承人,並把兩個女兒娥皇和女英嫁給了他;舜登天子位後,去看望父親,仍然恭恭敬敬,並封弟弟為諸侯。
行孝有方:敬為心,孝為行
中國最早的一部解釋詞義的著作《爾雅》這樣定義「孝」:「善事父母為孝。」善事父母是子女的一種善行和美德,行孝父母首先體現為善事。中國春秋時期的子路,為侍奉父母曾從百裡之外負米回家,而自己卻常以野菜充饑;東漢時期的黃香僅僅9歲的年紀便知侍奉父親,酷夏時為父親扇涼枕席,寒冬時用身體為父親溫暖被褥。
細數這些盡心善事父母的經典故事,無不令人動容。那麼,做到奉養父母是否就等於已是極孝了呢?對此孔子說:「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僅僅養活父母,讓他們衣食無憂還遠遠不夠,還要懂得尊敬父母。正所謂「孝子之至,莫大於尊親。」真正意義上的孝是以「敬」為前提的。《弟子規》中言:「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在實際的生活中,這些點滴的行為都體現著對父母的恭敬。
在中國傳統孝道文化的體系中,「奉親」、「敬親」,乃至包括「侍疾」、「立身」、「善終」等等都是其中不可或缺的內容。然而無論這些孝顺父母的方式如何多樣,最重要的還在於心,即「敬為心,孝為行」。對此金菩提禪師也倡導過一個盡孝心的方法,那就是為父母真心念佛。為父母念佛,憑藉的就是一顆真心。真心越大,父母所獲得的吉祥的能量就越多,就越有益於他們的身心健康,甚至能消災滅難,為他們帶來吉祥健康的人生。
孝道的基石:一切源於感恩
《詩經》中講:「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蓄我,長我育我,顧我復我,出入腹我。欲報之德,昊天罔極。」在子女成長的過程中,父母撫養、教育、庇護子女,並為此不惜捨棄著自己的青春年華、幸福安樂,甚至最寶貴的生命。父母對子女的這份愛是天地間一份最偉大而自然的愛,它猶如天降甘霖,沛然而莫之能禦。
2009年中國武漢的大街小巷裡,曾流傳著一位暴走媽媽的感人事跡。這位名叫陳玉蓉的媽媽,為了給需要做換肝手術的兒子提供肝臟來源,開始了長達7個月時間的暴走。55歲的她每天早上不到5點便出發,沿著堤壩暴走10公裡,在此期間她不停歇地走破了4雙鞋子,最終體重從68公斤減至60公斤,成功實現了割肝救子的願望。談及這一場不可思議的暴走計畫,陳玉蓉說:「那時我堅信只要我多走一步路、少吃一口飯,離救兒子的那天就會近一點。」對於陳玉蓉而言,割肝救子的歷程是一場命運的馬拉松。在這場馬拉松裡,她為了兒子捨出血肉,不知疲倦地用腳步丈量出一份感天動地的母愛。
可憐天下父母心,天下哪一位父母又不是如同陳玉蓉一樣,擁有這樣深沉的愛子之心呢?如果說母愛好似一捧清泉般細膩溫柔,緩緩滋潤著子女干涸的生命心田,那麼父愛則似寧靜巍峨的山川,深厚而沉穩,給予子女最牢固的支撐。在美國總統富蘭克林•羅斯福(Franklin Delano Roosevelt)的一生中,父親對他的提攜與點撥同樣讓他的生命奇蹟蛻變,並受益一生。羅斯福幼年時因患有脊髓灰質炎而腿瘸,從小性格一直非常自卑。為了鼓勵他,父親用一個讓他種小樹苗的游戲,使他的人生態度由此改變,並漸漸成長為一個充滿著無窮信心的人,這份信心與力量一直支撐著他走過人生的每段坎坷歲月,最終成為美國歷史上最有影響力的總統之一。
讓孝,緩緩回歸心靈深處
有這樣一個故事:一位年輕人,慕名去向一位禪師請教佛在哪裡。禪師告訴他說:「當你回去夜晚投宿時,那個披衾倒履為你開門的人便是佛。」結果他一路行走,都沒有看到一個披衾倒履為他開門的人。等精疲力盡的他回到家時,只見為他開門的母親正身披被子站在寒風中,腳上的鞋來不及提上,歪歪扭扭地踏著,左右還穿反了。這時禪師的話在他耳邊忽然響起:「那個披衾倒履為你開門的人,便是佛……」
故事裡的母親因為整天牽掛兒子,以至於當半夜聽到兒子的敲門聲時,連衣服和鞋子都來不及穿好便匆忙去開門,沒想到披衾倒履的她,卻正使得兒子瞬間悟到了母親便是佛的道理。對於信佛的人來說,也許的確如此,當父母給予了子女生命,並給了子女一生的牽掛時,父母其實便是子女生命裡的佛,更是子女心靈的永恆歸宿。
記得美國微軟公司董事長比爾•蓋茨(Bill Gates),在一次接受意大利《機會》雜誌的記者采訪時,被記者問到「您認為人生最不能等待的事情是什麼?」本以為這位世界首富會分享一些寶貴的生意經,然而他卻出乎意料地回答了一句:「天下最不能等待的事情,莫過於孝敬父母。」在他看來,人生最不能等待的並不是事業成功的機會,而是一生中孝敬父母的機會。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母親十月懷胎生下我們,父親為我們能吃飽穿暖在外奔波勞碌。漸漸地,當荏苒的歲月染白了父母的雙鬢,也許在你我心中,世界上最不能等待的事情,已不再是那一個賺錢的商機,也不再是一個事業騰飛的契機,而只是一個孝敬父母的機會。所以,在父母身患疾病、想不起事,抑或是吃飯手發抖、弄髒衣服時,就讓我們耐心地對待他們,陪伴著他們,一如當年他們牽著我們慢慢走一樣,而莫要等到「子欲養而親不待」才後悔不已。
孝,居百行之先;孝,亦是天地人和之道。懂得孝敬,讓孝緩緩回歸靈魂道德的深處,才能令自己安身立命,福澤後代,乃至社會安寧,和諧美好!
來源: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