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皇帝一道密诏,每届皇帝秘密执行,后终被发现

1 min read

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是个英明仁慈的皇帝。任职期间,励精图治,为大宋开创盛世打下坚实的基础。

我们都知道,赵匡胤对于开国功臣,为了不危及自己的帝位,采用的是杯酒释兵权的方式,让有功之臣得到妥善的安置。

或许是经历了太多战争惨痛的教训,长期的战争,国力减弱,百姓遭殃,得不偿失,所以赵匡胤一改常态,要改变治国方略。

赵匡胤觉得,论危害性,武将比文官危害性要大的多,历史上经常发生武将造反的事情,拼着命打下来的江山很容易付诸东流。
所以他有个独特的想法,那就是采用文官治国。毕竟文官没有军队将领的那种魄力去造反,再说大宋江山暂时稳固,需要一批能人来共同治理国内萧条的状况。

所以广开言路,招贤纳士,让更多的文人参与到治国运动中来。对于一些重要岗位,还将有些兵权下放到文官手里。
俗话说,武以安邦,文以治国。赵匡胤采用的这种方式,一度让大宋朝迎来新的局面,国家经济蒸蒸日上,一片朝气蓬勃的景象。

不过话说回来,任何事物都有它的两面性,有利有弊。也就产生了让大家一直认为的宋朝中后期军事力量有点薄弱的迹象,老有边境小国侵犯的事情发生。

其实论军事力量,并不薄弱,宋朝能打仗的将领还是非常多的,只不过宋朝皇帝一心想减少战乱,让百姓少遭殃。再说,只有经济上去了,才会有更多的资金投入到国防建设上。

宋朝的皇帝们秉持这种做法,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宋太祖赵匡胤生前留下一份密诏,要求宋朝每届皇帝要遵照秘密执行。

这份诏书被刻在太庙的一隐秘石碑上,只能皇帝一人才能看到。数百年后,宋朝灭亡时,才被发现。

只见石碑中记载的内容主要有三点:

一是柴氏子孙有罪,不得加刑,纵犯谋逆,止于狱中赐尽,不得市曹刑戮,亦不得连坐支属;

二是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

三是 子孙有渝此誓者,天必殛之。

或许正是这份密诏的作用,几百年来,让大宋朝的文人得到善待。甚至只要是文官确实有理,还可以经常顶撞皇帝,而不受惩罚,比如宋朝著名的包拯就是一个例子。

來源:網絡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 Newsphere by AF the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