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徽因先生
1 min read一说起林徽因,好多读者都会对她的“情史”如数家珍,这得拜无数后人给林徽因写的传记所赐。且不论很多关于林的情事到底有多少是事实,多少是从别人的传记中道听途说而来。
抛开个人私生活不谈,林徽因女士在我的心中,是要尊得上称呼其为先生的。当年梁思成和林徽因夫妇从海外留学归来,中国的大学里是没有建筑学这样的一个专业, 中国人自古以来是把盖房子当做是工匠的手艺,根本不把它当成一个学问来看。这样的情况下,就更别提对中国的古建筑有实地考察,资料整理,系统研究了。而林 梁二位先生,是当时中国第一个做这件事的人,当时的政府还是很重视教育的,但是建筑学却不在政府拨款的范围之内,夫妻俩为了考察中国民间古建筑,就想出一个 办法,给当时每个县的邮电局长去信,信中附上自己掏的两块大洋,如果对方当地有中国古建的话,希望他们能够拍张照片寄回来。然后,夫妻两个人四条腿,带着 几个学生,走了大半个中国,寻访古建,测量,拍照,绘图,为今天的中国建筑史积累了大量的研究资料。想想看随后到来的数年战乱,紧接着是解放后各种运动对 中国古建的破坏,如果当年他们没有做这件事。我们连祖先盖的房子是什么样子可能都忘记了。
长期的野外生活使得林徽因得了严重的肺病,不得不先行回北京修养,紧接着战争爆发,考察不得不终止,夫妻两人和当时许多中国知识分子一起撤退到四川李庄。 在这里,林徽因借着菜油灯微弱的灯光,带病承担了《中国建筑史》的全部书稿的校对和补充工作,并执笔写了书中第七章五代,宋、疗、金部分。他们的生活十分 清贫艰苦,后来诗人翟永明走访他们当年的故居,说虽然做好了思想准备,但是那朴素和简陋,还是超出她的想象。但是即便如此,当林徽因的好友费蔚梅劝说他们 去美国时,林徽因还是拒绝了,当儿子问她,日本人如果打到李庄怎么办时,她淡淡的说,门口就是扬子江啊。她对中国文化,中国建筑的热爱,完全是出于一个学 者,而不是因为她是谁的妻子。解放后,北京市政府决定拆除北京的大城墙和城门楼,林梁二位先生奔走呼吁,一向温文尔雅的林徽因在大会上,直接指着当时北京 市长吴晗的鼻子说:“你们拆的是具有八百年历史的真古董,将来,你们迟早要后悔的,那个时候你们要盖的就是假古董。”
试问这样有风骨,这样的社会责任感和专业学识,如今那些用道德评判她私生活的人,又有几个人能比得上呢。退一万步来讲,当人们谈论男人时,总是以他的社会 贡献为主。为什么一评价女性,就只盯着她的情史,完全忽视了她为社会做出的贡献呢?这本身就是一种对女性的歧视和偏见吧,而在这样做的人中,甚至不乏许多 认为自己在追求自由和平等的女孩子,这真令人遗憾啊。
注:本文为《女友》专栏文章